疫情封控之下演艺市场寻求创新
发表时间:2022年04月15日
是当下不少剧场观众购票后最不愿看到的字眼——疫情第三年的春天,疫情反复使得在2021年刚刚看到希望曙光的线下剧院演出再度被叫停。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月中旬至3月中旬期间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场次超过4000场,到3月底增加至9000场,占一季度专业剧场、新空间演出总场次的30%。预计一季度演出场次较2021年同期降低25%以上,票房收入降低35%以上。@叁闻奇事
上海原是全国演出量最大的城市,2021年共举办经营性演出38366场,平均每天有超过100场商业演出。但因疫情原因,今年3月中下旬以来的演出基本全部停演。进入4月,各大剧场和演出机构依然在陆续发布演出延期或取消公告,涉及的演出剧目迟至5月上旬。
虽然困难重重,线下演艺行业也在积极谋求疫情时期的生存方式和后疫情时代的转型创新。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了四位业内资深人士,就“行业自救”的话题展开讨论。
01线下演出活动再次归零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从3月10日开始,上海大剧院开始对外公告舞台剧《浪潮》等演出取消,之后陆续分阶段宣布演出取消。截至发稿,复演时间仍然未知。目前的这种情况与2020年年初非常相似。“当时也是突如其来,从按下暂停键,到只能以30%的上座率复演,大概花了五个月时间,和2020年相比,感觉这次复演肯定会早日到来的,对这一点,我们保持信心,”张笑丁说,“但现在还是有很多困惑。”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下称SMG LIVE)总裁马晨骋表示,虽然SMG LIVE在2021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两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在美琪大戏院开启驻场演出,但今年疫情再次爆发以来线下活动基本归零。“线下演出不像其他消费品和消费市场,只要大家能够开始流动就可以进行消费,线下活动有一个比较缓慢的恢复过程,即使解封,观众的疫情后遗症还是非常大,可能不会马上进入剧场进行观演。”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费元洪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原计划上演的话剧《四世同堂》已经延期三次,即将第四次开票,这样的情况会影响观众提前购票的意愿。“各种因素造成现在大型剧目的制作压力非常大,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大型剧场,需要很多人来同时购票的业态。”
聚橙音乐剧负责人俞心悦告诉界面文化,2020-2021年聚橙经历了不下20轮的全国性调整,演员报批、疫情隔离等突发情况层出不穷。鉴于聚橙旗下有众多位于不同省市的剧场与全国巡演的儿童剧音乐剧等剧组,所以调整的范围之大与影响之深确实难以言表。她认为,2022年或许是疫情后实际意义上最艰难的一年,线下演艺行业在连续三年的全国半开半闭境况下各方累积压力激增。虽然上海在前两年良好的城市疫情管理环境下异军突起,给了全国线下演艺行业一个“避难所”式的发展环境,但对于前期投入与运营成本很高的演出制作来说,缺失了全国市场份额仍然会对内容生产与经营有极大的影响。
“这几年的疫情波动,也让公司的战略调整进行了转移,从市场消费型内容暂时转向定制服务类内容与政府院线经营,同时对后续几年的中大型项目进行研发与布局,来保证在困顿不确定的环境下能够尽可能蛰伏与生存。”俞心悦说。
马晨骋指出,由于演艺行业的旺季在三、四季度,他希望疫情能够快速缓和,不影响三、四季度整个线下演艺行业的经营。针对此次疫情,上海出台《全力支持本市文化企业抗击疫情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全面减轻文化企业负担、调整优化文化领域扶持资金、创新文化(2.400, -0.10, -4.00%)金融服务供给、持续优化营商服务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6条政策措施,助力文化企业渡过难关。张笑丁表示,关于上海文化产业提出的扶助政策措施,其实最现实的问题是行业主管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关指南、指导意见和复演时间表,“这个是对我们后续工作来说最积极的‘强心剂’。”
目前,各剧场和演出机构都在为疫情缓和后的复工积聚能量。据张笑丁介绍,上海大剧院一方面进行了系统硬件升级,完善了剧场场所码,未来观众进入剧场扫码后,其最新的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结果能第一时间显示,以此确保观众的防疫安全。另一方面,上海大剧院春夏演出季后续相关项目的演出正在落实,期待能够用优质的剧目打消观众对重返剧场的观望情绪。马晨骋表示,SMG LIVE正在筹备今年下半年演出的剧目作品,各个院团剧组在线上展开“云排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觉醒年代》、SMG LIVE和上海滑稽剧团的都市喜剧《宝兴里》等新剧目都在有条不紊的排练过程中,“我们希望只要疫情稍微有所缓和,就立马有新的作品在剧院被大家看到。”与此同时,SMG LIVE还在探索“零售+演出”等新产业(31.910, -1.36, -4.09%)模式,将戏剧搬入餐厅、酒吧,争取能在疫情缓和之后为观众带来更多元化的观剧体验。
02剧场调整经营策略,在不确定性中思变
事实上,疫情虽然给上海线下演艺市场带来了重重不确定性,但各剧场及演出机构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积极思变。面对海外剧目难以来华演出造成的市场空白,优质原创剧目的价值被极大地凸显出来。马晨骋表示,2020年以来,SMG LIVE推出的很多原创作品都得到了观众普遍好评,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及《朱鹮》、音乐剧《伪装者》等。他发现,受观众欢迎的原创作品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中发掘故事;二是重视现实题材,讲述与当下中国社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叁闻奇事
音乐剧《伪装者》海报
张笑丁将上海大剧院的疫情应对原则总结为四个方面:确保精品、暂缓引进、优化档期、加快原创。在剧目选择上,上海大剧院一直在争取“中国首演”和“上海首秀”,如舞剧《只此青绿》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实现了“上海首演”,陈佩斯的“戏台三部曲”之二话剧《惊梦》、叶锦添舞台剧《倾城之恋》、原创音乐剧《人间失格》都在上海大剧院完成了“中国首演”。“在选节目上,我们关注题材,关注创作团队,也同时关注了这个项目的演员,才使得这么多这么好的剧目在去年的上海演艺舞台上都成为了‘爆款’。”在创作方面,上海大剧院加强了与民营院团、杰出艺术家和跨界的合作,积极寻找优质IP。据张笑丁介绍,今年年内,由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独立或参与出品的两部作品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和中文版舞台剧《弗兰肯斯坦》将与观众见面;另外在制作方面,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将继续推出新作,计划在年内完成昆曲《新牡丹亭》和舞剧《白蛇》。
舞剧《只此青绿》海报
张笑丁发现,这两年上海观众的喜好更多元、选择性更强,且更加兼容并蓄。青年观众群体正在扩大,他们对有深刻思想性和极高舞台审美的音乐剧和舞台剧充满了好奇与热情,有消费能力,又有“自来水”的推广能力,这对剧场或演艺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好的信号。“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是原来的一批传统观众了,他们很多看综艺,或者说是以更轻松的‘玩’的姿态进入新的演艺业态,这些观众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剧场,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深入探索的一个方向。”
作为以引进海外经典音乐剧见长的剧场,文化广场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一是引进更多元化的剧目——费元洪告诉界面文化,音乐剧虽然是一个当下讨论热度很高的品类,但从行业协会的数据来看,音乐剧的票房其实低于音乐会和话剧品类,因此文化广场将在今年继续增加经典话剧、舞剧品类。他说,很多经典话剧虽然在社交网络上的讨论度没那么高,但有非常强劲的票房号召力,比如《四世同堂》每次开票都会立刻售罄。另一项工作是通过自己制作出品的音乐剧获得收益。今年,由文化广场制作的中文版音乐剧《粉丝来信》《也许美好结局》《拉赫玛尼诺夫》和《我的遗愿清单》将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巡演。
03近两年中文版和原创音乐剧发展之中有隐忧
3月12日,国内首档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爱乐之都》播出,32位或资深、或初出茅庐的音乐剧演员同台竞技,通过国外经典、IP改编、中文原创等多元音乐剧剧目展示唱、跳、演实力,争夺“爱乐之冠”。马晨骋表示,《爱乐之都》是SMG打造的“全产业链”文化普及项目,希望借此让音乐剧“出圈”。“一座剧场能容纳的观众人数是一千多人,每年能接触到这些戏剧作品的观众也就10-20万人,其中还包括二刷、三刷的观众,能够涉及到的观众面比较窄。很多观众只是听说过音乐剧,但还没有完全‘入坑’。我们希望通过综艺的方式,让更多人真正了解线下演出的魅力,了解音乐剧演员非常富有魅力的舞台表现。”